n132597

有人说,美国不敢和中国开战,因为代价太大。 1950 年的朝鲜战场,美军的算盘

有人说,美国不敢和中国开战,因为代价太大。 1950 年的朝鲜战场,美军的算盘打得噼啪作响。他们明知新中国刚刚建立,却笃定解放军不敢跨过鸭绿江。麦克阿瑟在东京的指挥部里拍着胸脯保证:“圣诞节前就能结束战争。” 轰炸机掠过鸭绿江时,投下的不只是炸弹,更是对新中国地缘安全的豪赌。 这场战争,美军虽然付出了 17 万人伤亡的代价,却在朝鲜半岛南部钉下了楔子。如今驻韩美军的 “萨德” 系统,正是当年战略意图的延续 — 用军事存在锁住东北亚的咽喉,让中国的东北边境永远笼罩在安全阴影下。 这种 “以战谋势” 的思路,在对付苏联时换了副面孔。上世纪 80 年代,美国发现直接军事对抗代价太高,就把战场搬进了经济账本。他们一边在欧洲部署潘兴导弹制造紧张,一边用 “星球大战” 计划给苏联下套。 克格勃的情报显示,这个计划的技术可行性不足三成,但克里姆林宫还是被迫把石油出口换来的外汇,七成砸进了军工黑洞。当苏联农民用手推车运送面包时,黑海造船厂的航母还在拼命焊接 — 这种用军备竞赛拖垮对手的 “战争”,比热战更阴狠,却让美国不费一兵一卒就瓦解了最大对手。 现在的中国,正站在这套逻辑的靶心。美国在亚太的动作,早已超越了 “威慑” 的范畴。关岛的安德森基地里,B-2 轰炸机的出动频次三年翻了四倍;菲律宾的苏比克湾,美军正在扩建能停靠核潜艇的码头;日本熊本县的弹药库,新增了足以支撑两个月高强度作战的精确制导武器。 这些部署不是摆设,而是为 “局部冲突” 准备的火药桶。他们算过账:在台海或南海制造一场有限战争,既能消耗中国的战略资源,又能把盟友牢牢绑在自己的战车旁,这笔买卖太划算。 经济领域的 “战争” 早已打响。2018 年特朗普政府挥起关税大棒时,表面是要平衡贸易逆差,实则是想打断中国制造业升级的节奏。他们对华为的芯片禁令,比当年对苏联的技术封锁狠得多 — 不仅禁止美国企业供货,还逼着 ASML、台积电这些盟友切断产业链。2023 年出台的《芯片与科学法案》,掏出 520 亿美元补贴,就是要把全球芯片产能赶到美国本土,彻底卡断中国在高科技领域的超车可能。这种 “经济绞杀战”,本质上和当年拖垮苏联的套路一脉相承,只是武器从导弹换成了光刻机。 美国在印太的军事布局,早已织成一张针对中国的大网。AUKUS 联盟让澳大利亚获得核潜艇技术,相当于在南海门口埋下水下伏兵;美日印澳 “四方机制” 每年搞十几场联合军演,把印度洋到西太平洋的航线变成了 “准封锁区”;驻日美军的岩国基地,F-35 战机的数量已经超过珍珠港,作战半径刚好覆盖台海。 这些动作叠加起来,不是防御姿态,而是进攻前的部署。就像 1990 年美军在沙特集结兵力时,全世界也觉得他们只是威慑,直到战斧导弹砸向巴格达才恍然大悟。 科技战场上的硝烟更呛人。美国商务部的 “实体清单” 上,中国企业已经超过 1300 家,从华为、中芯国际到大疆、海康威视,覆盖了从芯片到安防的全产业链。他们甚至禁止美国公民给中国半导体企业打工,连退休工程师的咨询服务都算 “违规”。 这种釜底抽薪的打法,比加征关税更像 “宣战”— 本质是要剥夺中国在科技领域的发展权,就像当年阻止日本半导体产业超越美国那样。 从朝鲜战争到芯片禁令,美国的战争策略一直在进化,却始终守着同一个内核:为了霸权利益,不惜把世界拖入险境。他们敢在朝鲜战场和中国硬刚,敢用军备竞赛拖垮苏联,敢在俄乌冲突中玩火,现在自然敢在亚太复制这一切。 那些说 “美国不敢开战” 的人,终究是低估了霸权主义者的贪婪 — 当他们觉得不开战的代价更大时,任何红线都可能被踩碎。